聊聊202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策那些事儿
【前言】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该《报告》中,总理对2019年和今年以来的工作做了回顾,对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做了总体部署。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的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报告》也作了重点说明,“话里话外”、“台前幕后”蕴含的内容挺丰富,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些事儿。
一、国家总体经济形势
中国的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市场属于“政策市”,即行业发展状况取决于国家宏观政策,而国家宏观政策又是根据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制定的。所以,为了准确理解202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策,必须先对国家总体经济形势有一个概要性的理解和判断。
(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目前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至今已经4个多月了。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重大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为“-6.8%”,这是我国自有GDP统计数据以来唯一一次“负增长”。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疫情基本稳定了,国外疫情却“愈演愈烈”,尤其是米国!对此,恐怕大部分国人没有预料到,今年2月初原计划的进入5月“恢复正常”显然不可能了,据权威医学专家介绍今年恐怕“摘不了口罩了”。疫情最直接冲击的是第三产业,我们最直观的观感是大量的商场铺位“关门大吉”。
(二)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目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4月1日发布报告认为:“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0.9%,而非此前预计的增长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目前已处于衰退中,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要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
摩根大通在对疫情防控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进行评估后,大幅下调了美国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测。预期美国一季度GDP折合年率萎缩10%,二季度将出现25%的历史性萎缩。
疫情之下,欧元区经济也遭受重创。从上周欧元区公布的一系列3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来看,IHS Markit欧元区3月综合PMI从2月的51.6降至29.7的历史低点。IHS Markit首席执行长威廉姆斯说:“欧元区经济已经在以“接近10%”的速度收缩,情况还会更糟”。
如果美欧经济“感冒”,世界一定“发烧”,中国“独善其身”显然不现实。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双方不断加征关税,双方摩擦目前已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军事领域延伸。美军巡航南海,中国海军护卫舰紧随监视,我军战机绕岛飞行、海军战舰绕岛巡航。前几天,美国号令相关主体拒绝向中国华为出售“芯片”,刀锋直指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目前唯一可能超越美国的“5G”建设,好在华为十几年前已经布局“海思”芯片。
(三)“三驾马车”均面临严重困难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贸易、投资和消费。《报告》明确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严峻形势下,总理明确提出,2020年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强调一下,聊上述这些,不是否认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哈。“我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丰硕……这些就不细说了,各位可详细看《报告》。
二、国家总体应对政策
面对疫情影响和全球经济衰退,在聊中国应对政策之前,先聊聊国际上的应对政策。
(一)各国陆续祭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招
面对严峻形势,二十国集团(G20)将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以应对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此评价道:“这是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前所未有的反应”!
2020年3月23日,美联储宣布实施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开启“无限量的量化宽松”,在货币政策不断加码的同时,财政政策也火力全开,美国在2020年3月底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方案——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相关资金用于直接发放居民、扶持中小企业和资助医院等。经济刺激政策,大家对此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至于什么是“无限量QE”,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经济概念,想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得先整明白“价格和数量工具”、“85年广场协议”、“迫使他国货币升值”、“衰退性的强势美元”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不用会那么多,只知道“美国打开印钞机印钱”,然后拿“新印出来的纸币”去偿还各国用实物和服务换来的“美债”,以此转嫁危机。
欧盟及其成员国也纷纷采取措施,稳定经济、保障就业。据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透露,目前欧盟急需一个协调的危机退出策略和一项全面的复兴计划以及前所未有的投资。
日本政府3月28日宣布,将推出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将包括财政、货币和税收政策,并计划向收入减少的家庭以及中小企业发放补贴或提供利率优惠。印度也于3月26日推出价值1.7万亿卢比(约合16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救助计划,让全国8亿贫困人口渡过难关。
(二)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扩大内需战略
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双影响,《报告》提出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战略予以纾解,具体如下:
1、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2、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3、扩大内需战略
“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
三、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策
上文对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和国家总体应对政策做了概览式的列举和分析,主要目的是为解读《报告》提出的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策做铺垫,报告提出的具体行业政策如下:
(一)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但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比中国55万亿的股市总市值,总市值高达450万亿的中国房地产才是真正的“大泡沫”,坚持“房住不炒”,说明中央对房市泡沫持充分警惕态度。
但我们要重点关注《报告》“但书”后边的内容,“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谓“因城施策”,即是给相关城市留下政策空间;所谓“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重点在“平稳健康”,即政策不允许房价“大跌”,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平稳健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但《报告》并未提及房地产税的问题。按照行业内一般的推测,房地产税是要出台的,但按照“稳妥”要求,其出台时间应该是在五年以后。
(二)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
《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我们重点关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受到重点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北上广深”、西安、武汉、沈阳(振兴东北估计会把沈阳列入);至于“城市群”,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
(三)以后成都、重庆、海南会“很牛”
《报告》特别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说明中央将对成都、重庆和海南将投入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这些地方的房地产和基建想不牛都不行。
(四)加大“两新一重”投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所谓“两新工程”,过去是指“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即新市镇和新社区),《报告》所说的“两新”是指“新基建”和“新城镇”,“一重”是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报告》原文是““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上述“两新”中的“新基建”一项,除天津、内蒙古、新疆、海南、辽宁、青海等地尚未公布整体投资计划外,全国其余省份所公布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
针对“一带一路”,《报告》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加大投资(含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主要是受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非常困难了,国外疫情肆虐,外需不振,出口很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老百姓不敢消费,没出现“报复性消费”,反而出现了“报复性存款”,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元存款涌向银行,平均每个月增加的居民存款达到了2万多亿。
那么剩下来的“一架车”就只有“投资”了,于是就出现了《报告》中所提及的“新基建”和“一带一路”了。对此,《报告》说得很直白:“受疫情影响,推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势必首当其冲受到强烈冲击,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面临外需下行,出口数据不佳的压力,居民消费短期内也会因避免聚集性活动而难以恢复,因此,在珍惜国内货币政策空间的前提下,避免“大水漫溉”的强刺激手段,坚持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主的导向,以创新改革为核心任务的新基建投资将是带领经济平稳过渡的良策”。
(五)违规侵占耕地搞房地产开发——你危险了!
《报告》全文仅10500字,所以《报告》所提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突出“重点中的重点、大事中的大事”,但《报告》特意用了22个字强调“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过去,侵占耕地搞房地产开发,显见严厉惩处的案例,《刑法》第342条规定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罪名,但实际判处的案例很少。现在,《报告》重点点名了,以后利用耕地搞房产开发、打“擦边球”的老板们要注意了。如果想详细了解“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犯罪构成,大家可以阅读笔者此前写过的文章《房地产开发“四宗罪”》。笔者也曾就此刑事风险向某位老板提出过风险提示,使其放弃了在山东的一项地产开发投资。
综合《报告》的上述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策内容,政策基本面是“积极”的,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毕竟房地产和基建行业上下游关涉100多个行业,在目前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还要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拉升经济。
【结语】
一万字的“两会”政府《报告》,我觉得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一句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透着一股担当和豪迈劲儿!面对如此疫情和如此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各地县长、市长带头“上街吃饭消费(自掏腰包)”和“直播带货”,真是不容易,点个赞!
针对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政府有恨的理由(泡沫太大了,很危险),但“爱”的理由似乎应该更充分!因为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一带一路”,都面临一个终极的问题,“钱”从哪来?靠“印”吗?只能适度的印,过度会导致通货膨胀;靠“发债”吗?也只能适度的发,地方债规模已经很庞大了(有数据说至少40万亿),发债空间十分有限;靠税收收入吗?企业目前很困难,税收增长有限;靠“省”吗?即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能省出来的钱也很有限;最后,恐怕还得靠土地财政,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直到实现经济平稳过度,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