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章

从“娃哈哈”争产案看内地与香港诉讼仲裁案件跨境保全的申请实务

2025-08-20

近期,“娃哈哈”争产案(即Jacky Zong v. Kelly Fuli Zong,  HCMP 2772/2024)引发广泛关注。原告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为支持其在杭州中院对被告宗馥莉提起的诉讼,同时在香港申请禁制令。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日作出裁决,支持原告主张,就被告位于香港的约18亿美元汇丰银行账户存款颁布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


由“娃哈哈”争产案可见,除申请判决裁决互认互执之外(参见本团队此前发布的《内地与港澳互认互执法院判决、仲裁裁决的申请实务》),及时申请保全也是防止对方当事人转移财产、维护我方当事人权益的关键。


在实务中,如何准确把握内地与香港诉讼仲裁案件跨境保全的申请程序颇具挑战,需要结合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司法协助安排、诉讼案件和仲裁案件的不同规定、香港法律和内地法律的不同规定综合考虑。


因此,本文将结合近期热议的“娃哈哈”争产案,厘清内地与香港诉讼仲裁案件跨境保全申请实务的框架,以期帮助相关当事人将其胜诉权益落到实处。

一、现行主要法律法规与保全措施


(一) 主要法律法规


当前内地与香港诉讼仲裁案件跨境保全申请所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可总结为下表:



(二) 主要保全措施


虽然《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等文件中统一表述为“保全”,但是“保全”实为内地法概念,与之类似的香港法概念为“非正审强制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1]或“临时措施”(Interim Measure)[2],实质都是保障裁判执行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预防性救济措施。 


由于两地法律体系不同,内地保全措施与香港临时措施的具体类型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内地法院采取的保全措施主要包括财产保全、证据保全与行为保全等;香港法院采取的临时措施主要包括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与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


需要澄清的是:第一,根据其效力期限长短,强制令(Injunction)分为永久强制令(Permanent Injunction)和非正审强制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因本文聚焦于与内地法下“保全”类似的临时救济措施,故本文仅涉及非正审强制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第二,虽然强制令(Injunction)亦经常被译为“禁制令”,但鉴于香港《高等法院条例》的官方繁体版本采用“强制令”的表述,故本文在分析具体法律规范及案例时统一采用“强制令”的表述。


二、内地与香港诉讼案件的跨境保全申请


内地与香港诉讼案件的跨境保全申请规则,主要见于《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以及内地和香港的本地法律。具体分述如下:


(一) 基于《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申请保全


依据《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第24条的规定,跨境保全申请材料依据被申请方法律确定,并且,从时间节点上来说,当事人取得生效判决后才可据此申请保全。


1. 内地判决在香港申请保全


首先,申请人须依据香港司法机构《实务指示11.1》《实务指示11.2》[3]的规定准备申请材料,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仅供参考):申请书、支持申请的誓章、附同的证物、论点纲要以及法庭命令的草拟本。上述材料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的事项和理由;(3)申请标的所在地以及情况;(4)被申请人就申请作出或者可能作出的回应以及说法;(5)可能会导致法庭不批准所寻求的保全,或者不在单方面申请的情况下批准该保全的事实;(6)申请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作出的承诺;(7)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其次,如当事人已完成内地生效判决的香港登记,则由于内地判决已在香港登记,其效力等同于香港高等法院判决,当事人即可在判决登记的案件下直接申请押记令(Charging Order)、第三者债务人扣款令(Garnishee Order)等临时禁令,而无需另行开启新的诉讼,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例如成都浣花驿科技有限公司 v. LI JIE AND ANOTHER案[4],原告于2024年9月20日取得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川01民初1422号判决,并于2025年6月18日成功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并获准登记上述内地判决(案号:HCRE 26/2025),后于2025年6月24日提出原诉传票(Originating Summons)以阻止被告资产转移。法官最终颁布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相关论述如下:


“The 2 limbs in section 21M(1) are conjunctive requirements. This sub-section has no application to the present case because, by the time the OS was issued, the Mainland proceedings have gone past the stage of being “capable of giving rise to a judgment” under limb (b) and a final judgment was granted by the Chengdu IPC. Upon registration in Hong Kong, the judgment is enforceable as if granted by 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section 14(1) MJREO. That means the Plaintiff can apply for e.g. a charging order, garnishee order, just as under a Hong Kong judgment. Accordingly, the proper provision to invoke is section 21L and not section 21M.”(“第21M(1)条中的两项要求是并列要件。该款规定不适用于本案,因为在原诉传票签发时,内地诉讼程序已超越第(b)项‘可能产生判决’的阶段,即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作出终局判决。根据《内地判决(相互执行)条例》第14(1)条,该判决经香港登记后,其效力等同于高等法院原讼法庭作出的判决。这意味着原告可如同执行香港判决般,申请押记令、第三者债务人扣款令等强制措施。因此,本案应援引第21L条而非第21M条规定。”)


“Further, the injunction sought is interim, as opposed to being permanent, to freeze assets of the Defendants to enable the Plaintiff to have time to seek enforcement and to ascertain if the Defendants have other assets on which the Plaintiff can levy execution. It is thus not necessary to issue an OS. Instead, the Plaintiff could have applied for an interim injunction under HCRE 26/2025. It would have saved time and costs because the return date for an interim injunction can be 7-14 days after an ex parte hearing, whereas that for the OS, as in this case, is 1 month. As the irregularity has not and will not cause prejudice to the Defendants, I have proceeded with the OS.”(“此外,所寻求的禁制令属于临时性质而非永久性,旨在冻结被告资产以使原告有时间推进执行程序,并查清被告是否还有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资产。因此本案本无必要另行提起原诉传票,原告应直接在判决注册案件HCRE 26/2025中申请临时禁令。此举可节省时间和成本,临时禁令的复庭聆讯期仅需7至14天,而通过原诉传票程序却需耗时1个月。鉴于该程序瑕疵未对被告造成实质损害,本人仍对原诉传票进行审理。”)


2. 香港判决在内地申请保全


当事人应当向其内地住所地或者被告的住所地、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并依据《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解释》《财产保全规定》等法律法规准备申请材料,具体包括(仅供参考):(1)保全申请书;(2)生效判决文书;(3)证明香港判决生效的证明文件;(4)身份证明材料;(5)判决为缺席判决的,应当提交已经合法传唤当事人的证明文件(判决已经对此予以明确说明或者缺席方提出认可和执行申请的除外);(6)内地人民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同时,须注意以上材料应当依照内地法律规定,提交原件或者经过公证的副本,以及中文或者英文译本(如有必要)。


(二) 基于香港《高等法院条例》第21M条申请保全


对于在内地提起的诉讼,即使尚未取得生效判决,若对方在香港有资产(例如房产),我方当事人亦可依据香港《高等法院条例》第21M条的规定,事先申请保全其香港资产,同步推进该等救济程序和内地诉讼程序。具体来说: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条例》第21M条,香港地区可以申请的非正审强制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包括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与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效力聚焦于人身,禁止被申请人处分其名下全部财产;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效力聚焦于特定的物,禁止被申请人或物的管理人就特定物作出处分。分述如下:


1.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


依据《高等法院条例》第21M条与Compania Sud Americana de Vapores SA v. Hin-Pro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Ltd案[5](以下简称"CSAV案")及Jiang Xi An Fa Da Wine Co. Ltd v. Zhan King案[6](以下简称"JX Wine案"),香港法院对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的审查框架为:


(1)第一阶段,法院考量该申请是否符合于香港执行的条件。具体包括:


A.内地诉讼是否可能产生可在香港执行的判决:香港地区已出台《内地判决(相互执行)条例》以配合《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的生效实施,现在约90%的内地商事判决于香港地区皆可以实现登记和执行。[7]有鉴于此,内地诉讼当事人向香港法院申请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时,更容易证明内地诉讼未来于香港可获执行,当事人成功申请香港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的可能性显著提升。


B.如果上述审查通过,则法院将继续审查该申请是否符合香港法律中批准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的条件:a.申请人对被告有较强的诉讼理由(Good Arguable Case),即香港法院审查申请人在内地法院提起的诉讼案件是否有较充分的事实与理由;b.有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c.不发出禁制令对申请人的伤害大于发出禁制令对被告造成的不便(Balance of Convenience);d.申请人必须就案情做出全面和真实的披露(Full and Frank Disclosure)。


(2)第二阶段,香港法院将审查批准该申请是否可能导致不便。考察因素主要涉及:


A.香港法院本身对实质诉讼无管辖权。


B.涉及外地法院之间的司法冲突,影响司法礼让(Comity)原则。


2.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


JX Wine案中法院吸纳了CSAV案的框架,结合《高等法院条例》第21M条形成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的审查标准。虽然两种禁制令在审查框架上基本一致,但是两者的强制力不同,故审查标准上存在差异:


(1)以“存在实质性待审争议(Serious Issues To Be Tried)”取代“存在较强的诉讼理由(Good Arguable Case)”


例如,在近期的“娃哈哈”争产案中,法官基于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与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在效果上的巨大差异,具体论证了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与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的审查标准应有所差异: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仅须申请人证明“存在实质性待审争议(Serious Issues To Be Tried)”;而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须申请人证明“存在较强的诉讼理由(Good Arguable Case)”。法官具体论证如下:


“42.[Mareva injunction] goes well beyond [a proprietary injunction or preservation order] and enables the court to grant the plaintiff an interlocutory injunction restraining the defendant from disposing of or even dealing with his assets, being assets over which the plaintiff asserts no proprietary claim but which after judgment may be attached to satisfy a money judgment…”(“[资产冻结令]的效力范围远超[物权禁制令或保全令],它使法院能够向原告颁发中间禁制令,限制被告处置甚至管理其资产——尽管原告对这些资产并不主张物权权利,但胜诉后这些资产可被扣押以履行金钱判决…”)


“47…Therefore, I find that the threshold for the present purpose of determining whether a preservation order should be granted should be serious issues to be tried.”(“…因此我认为,就当前判定是否颁发保全令而言,其审查标准应为存在需要审理的实质性争议。”)


同时,法官认为原告是否向内地法院提起保全申请虽是考量因素,但不应构成前提条件,这进一步减轻了当事人内地诉讼时在香港同步申请保全的举证压力:


“the purpose of section 21M is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execution or enforcement of the foreign judgment, which may potentially have to move to Hong Kong becaus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judgement debtor’s assets in Hong Kong’. Bearing this purpose in mind, an application to the foreign court, though a relevant factor, should not be a precondition.”(“第21M条的立法目的在于便利‘可能因被执行人资产位于香港而需移到香港进行的外国判决执行或强制执行程序’。鉴于此立法目的,向外国法院提出申请虽属相关因素,但不应构成行权的前提条件。”)


(2)无需考虑“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


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与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在审查标准上的另一区别为,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无需审查是否存在“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


例如,在“娃哈哈”争产案中,被告宗馥莉方提出,“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应当作为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的审查标准。然而法官认为,不论是第一阶段的审查还是第二阶段的审查,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都无法作为资产保全令(Asset Preservation Order)的审查标准。


就“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能否作为第一阶段的审查标准,法官论述如下:


“…Mr Yu suggests that whatever kind of injunction or preservation order is being sought in aid of foreign proceedings, 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should be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Insofar as he suggests that it is a requirement for the first stage, for the same reason on which I reject his proposition on an enhanced threshold, I also reject such suggestion.”(“…余律师认为,凡为支持域外诉讼而申请禁制令或保全令,均须以存在‘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Assets)’为必要要件。…就其关于该要件适用于第一阶段的观点,本人基于前文驳回‘提高审查标准’主张的同等理由,否定此主张。”)


就“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of Assets)”能否作为第二阶段的审查标准,法官论述如下:


“…However, even from this concrete list I cannot distil any principle or guidance for a proposition that 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would be required for the second stage. The test, in my view, must be that made clear by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in Hin-Pro, namely, whether it would be unjust or inconvenient to grant the order in aid. Therefore, with respect, I do not accept Mr Yu’s submissions that 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should be a requirement for the second stage.”(“…然而,即便从这一具体列举事项中,本人亦无法提炼出任何要求第二阶段审查必须具备‘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Assets)’的法律原则或指引。在我看来,此阶段的审查标准必须遵循终审法院在Hin-Pro案中确立的准则:即颁发协助性命令是否会导致‘不公正(Unjust)’或‘不便(Inconvenient)’。因此,我无法接受余律师关于第二阶段须以‘耗散资产的真实风险(A Real Risk of Dissipation Assets)’为要件的观点。”)


相较之下,对于在香港提起的诉讼,内地法院尚无法律依据协助进行保全。因此,内地与香港的诉讼保全差异对比总结如下:



三、内地与香港仲裁案件的跨境保全申请


关于内地与香港间仲裁案件的跨境保全申请法律规则主要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作原则性规定。此外,两地各有本地立法,如香港《高等法院条例》第四章第21M条、《仲裁条例》第6部,以及内地《仲裁法》第28条、第46条等。具体分述如下:


(一) 仲裁程序界定


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的香港仲裁案件,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第2条,应当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其一,须以香港为仲裁地;其二,该仲裁案件须由满足特定条件的机构或者常设办事处管理,具体仲裁机构名单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确定。目前为止该名单包括: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香港海事仲裁协会、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上海国际国家仲裁(香港)中心、亚太国际仲裁分庭(香港仲裁中心)、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香港仲裁中心与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亚洲事务办公室。[8]


向香港法院申请保全的内地仲裁案件,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第6条,应为内地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案件。


需要注意的是,依据《仲裁法》第10条至第12条,由于内地仅承认机构仲裁(由专门的仲裁机构依照其仲裁规则来安排进程的仲裁程序)为合法的仲裁形式,所以上述可在两地间跨境互相申请保全的仲裁案件范围,仅局限于机构仲裁;若为临时仲裁案件(在没有仲裁机构管理案件的情况下,由当事人选定并基于单独个案成立的仲裁庭自行管理案件),因无法满足《仲裁法》的仲裁形式要求,而无法在内地获得承认,故如香港仲裁案件的当事人有意在内地申请保全措施,应尽量避免选择临时仲裁。


(二) 申请时间要求


根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仲裁裁决补充安排》的规定,两地间仲裁案件的跨境保全可以在仲裁的全程序中进行,涵盖仲裁申请受理前的保全、仲裁程序中的保全以及仲裁裁决作出后的保全。


需要注意的是,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第3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香港仲裁程序的当事人在仲裁申请受理前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当事人须自内地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提交香港仲裁机构已受理该仲裁案件的证明函件,否则内地法院将在30日届满后解除保全措施。


(三) 申请材料


1. 内地仲裁案件在香港申请保全


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第7条,须提交的保全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仅供参考):申请书、支持申请的誓章、附同的证物、论点纲要以及法庭命令的草拟本。上述材料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的事项和理由;(3)申请标的所在地以及情况;(4)被申请人就申请作出或者可能作出的回应以及说法;(5)可能会导致法庭不批准所寻求的保全,或者不在单方面申请的情况下批准该保全的事实;(6)申请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作出的承诺;(7)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2. 香港仲裁案件在内地申请保全


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第4条,须提交的保全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仅供参考):(1)保全申请书;(2)仲裁协议;(3)身份证明材料;(4)内地人民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后申请保全的,还应当提交仲裁申请文件、相关证据材料以及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的证明函件。


四、总结


“娃哈哈”争产案再次提示我们,针对内地的诉讼或仲裁案件,当事人可提前就对方当事人的香港资产依法申请禁制令,以最大限度保障未来胜诉权益的落实。此外,当事人在取得内地生效裁判后,亦可向香港法院申请认可与执行时提出保全申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裁判的最终执行效果。


相较于香港,内地对跨境保全持更为审慎的态度。就香港仲裁案件而言,当事人依据《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安排》及《仲裁裁决补充安排》的规定,在仲裁程序进行前和进行中,均可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措施,以优化仲裁裁决的执行效果;而对于香港诉讼案件,根据《民商事案件判决安排》,当事人仅可在获得生效判决后,于内地认可与执行程序中一并提出保全申请,以保障判决在内地的有效落实。


正如本文开篇时所言,在内地与香港跨司法区域的背景下,申请跨境保全涉及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同时,鉴于此领域较强的个案特殊性与跨境保全程序性事项的复杂性,各位须注意办理此类事务时应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单独分析。


*本文对任何提及“香港”的表述均应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注】

[1] 参见香港法例第4章《高等法院条例》第21L条。


[2] 参见香港法例第609章《仲裁条例》第6部。


[3] 参见《实务指示11.1》[单方面、中期及非正审的济助(包括强制性济助)申请];《实务指示11.2》[资产冻结令(Mareva Injunctions)及容许查察令(Anton Piller Orders)]。


[4] 参见成都浣花驿科技有限公司 v. LI JIE AND ANOTHER, HCMP 1035/2025。


[5] 参见Compania Sud Americana de Vapores SA v. Hin-Pro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Ltd, FACV 1/2016。


[6] 参见Jiang Xi An Fa Da Wine Co. Ltd v. Zhan King, HCMP 1574/2017。


[7] 参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众号,《专访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司艳丽:两地法院约90%的民商事案件判决将有望得到相互认可和执行》。


[8] 参见《<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根据第二条第一款确认资格的申请结果》,载律政司网站,https://www.doj.gov.hk/sc/community_engagement/announcements/20250402_a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