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章

取消QFII和RQFII额度限制对家族财富管理影响几何?

2019-09-19

2019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同时,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也一并取消。此次全面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后,跨境证券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预计将带来更多境外长期资本。这一政策变动会对家族财富管理带来怎样的影响是高净值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概念

Q:什么是QFII?

QFII全称: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在该制度下,QFII将被允许把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汇入并兑换为当地货币,通过在我国境内开立资金和证券账户,开展符合规定的证券投资,包括股息及买卖价差等在内各种资本所得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实际上就是对外资有限度地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

Q:什么是RQFII?

RQFII全称: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

也称小QFII,是境外机构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的制度。RQFII境外机构投资人可将批准额度内的外汇结汇投资于境内的证券市场。

综上简单来说,QFII是外国投资机构拿外币到中国开立账户,换成人民币再投资中国股市,RQFII是外国投资机构直接自己手上的拿人民币投资中国股市。有人戏称他们为“洋韭菜”。

二  此次QFII/RQFII政策变化——“三取消”

在本次彻底放开QFII与RQFII额度限制之前,外管局已于今年年初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总额度由1500亿美元增加至3000亿美元。

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一是 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二是 明确不再对单家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额度进行备案和审批;三是 取消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此次继续对QFII取消投资额度限制,标志着国内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市场对合格的外资投资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开放与流通。

在此次改革之前,QFII/RQFII制度外汇管理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外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已先后3次对相关外汇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在额度审批、资金汇兑等方面不断放松管制和简化手续。

2002年11月5日,我国正式出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此后,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不断推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这一通道在不断开放和优化。

2009年9月29日,外管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单家QFII申请投资额上限增至10亿美元。

2016年2月,外管局进一步放宽QFII的准入条件和简化审批流程。核心是不再对单家机构设置统一的投资额度上限,而是根据机构资产规模或管理的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作为其获取投资额度(基础额度)的依据。与此同时,简化额度审批管理。对QFII机构基础额度内的额度申请采取备案管理;超过基础额度的,才需外汇局审批。

最近一次比较重要的QFII/RQFII外汇管理改革是在2018年6月,为贯彻落实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外管局进一步完善QFII/RQFII外汇管理。

改革举措包括:一是 取消QFII资金汇出20%比例限制;二是 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三是 允许QFII/RQFII开展外汇套期保值,对冲境内投资的汇率风险;四是优化额度管理流程,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确定基础额度,申请额度在基础额度以内的只需备案,超出基础额度的才需审批。

三  QFII/RQFII额度限制取消

对高净值人士资产配置的影响

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境外投资收益不及预期,近两年国际经济政策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高净值人士的境外资产配置较往年更加保守和谨慎。而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在不断加快推进开放程度,随着A股与人民币债券先后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彭博巴克莱等国际主流指数,并稳步提高纳入权重,加之A股估值回归、科创板设立等利好因素,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将投资重心回归境内,如何抓住“中国机会”、实现较好投资回报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问题,QFII与RQFII为境外资产回归提供了渠道。许多境外大型家族办公室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提前布局以收获估值提升的回报。

此次全面取消合格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合格境外投资者外汇管理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措施。今后,具备相应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者,只需进行登记即可自主汇入资金开展符合规定的证券投资,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便利性将再次大幅提升,高净值人士的境外资产配置策略将更加灵活,选择回归熟悉的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不失为一项良策。

全面取消额度限制后,高净值人士配置境内资产主要关心的问题:

Q:1. 投资收益能否顺利返回境外?

随着QFII与RQFII渠道额度限制取消,部分境外家族办公室管理方也出现新的顾虑,若海外资金换汇返回境外规模突然激增,中国相关部门是否会采取资本管制措施进行限制,导致他们的资金不能按时换汇退回境外。以往,QFII资金要返回境外,可能会要递交大量材料,以及外管局相关部门需核实是否要缴纳预提税等,导致操作流程延长。这一问题在2018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取消QFII资金汇出20%比例要求以及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后就基本不存在了。

Q:2. 与陆股通相比,是否有渠道及交易流程优势?

目前外资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陆股通,二是通过QFII、RQFII。相比债券通、沪股通、深股通等渠道只有开展股票债券现货交易,QFII与RQFII渠道则可以买入股指期货与外汇掉期交易等衍生品进行持仓风险对冲与外汇套期保值,令境外家族办公室管理团队可以开展更多元化的A股投资策略。因此,QFII与RQFII渠道聚集了众多境外大型资管机构与对冲基金,这便于境外家族办公室从中挑选合适机构进行委托投资,获取更高的收益。

此前QFII与RQFII属于额度审批制,导致拥有QFII、RQFII额度的部分券商或海外大型金融机构开出较高的额度使用租赁费用,其费率远高于沪股通、深股通,在额度紧张时,为了获取额度不得不支付一笔额度租赁费用,这使得交易成本上升。这种因素导致不少境外家族办公室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风险对冲策略只能在两个不同渠道开展。一方面,他们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债券通等渠道买入A股与人民币债券,另一方面他们会使用少量的QFII或RQFII额度对这些持仓进行套期保值或风险对冲。而这样的操作实际效果欠佳,当陆股通项下的A股与人民币债券持仓出现变化时,QFII与RQFII项下的风险对冲套期保值策略未必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导致风险敞口突然放大。

在QFII与RQFII额度限制取消后,境外家族办公室、境外投资机构无需再担心额度审批不透明与额度租赁交易成本抬高等问题,完全可以将A股人民币债券持仓与风险对冲操作放在QFII与RQFII单一渠道完成并形成闭环,大大减少了双渠道操作带来的风险。

除了对高净值人士境外资产的配置有引导效应,QFII/RQFII放开有间接影响境内高净值人士投资决策的作用,更多高净值人士开始关注国外专业投资机构的操作,并以此作为是否能够参与投资的辅助判断。由于QFII大多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公益基金、保险基金、主权基金等,通过QFII渠道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大多是长期资金,或长期投资者,资金结构决定了市场风格,随着政策的放松,外资在A股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这会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稳定性,促使境内高净值客户主动选择更加标准化、管理型的证券投资策略产品,这就要求境内资产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在产品设计和管理思路上进行转变和更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 理性看待QFII/RQFII额度限制取消

带来的短期效益

外管局最新披露的QF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显示,截至8月底,QFII投资总额度3000亿美元,共计29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批投资额度1113.76亿美元,其中今年以来QFII新增的获批额度为103.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13倍;RQFII制度扩大到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度为1.99万亿元人民币,共计222家RQFII机构获批6933.02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尽管额度使用逐月呈上升态势,但离3000亿美元的上限仍有较大的可用空间。

由于各种审批约束条件的限制,当前QFII/RQFII额度使用率有限,远未达到总额度的限制。加之2014年之后,证监会推出沪深港通等外资进入渠道产生的替代效应,在金融市场维持当前运行态势的前提下,取消投资额度限制未必会直接吸引外资大幅流入国内金融市场。

在QFII和RQFII额度尚未用完的情况下,取消额度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投资者增加便利程度和投资信心,曾经在境外观望的资金有了更多进入境内资本市场的理由。本次改革展示了中国坚定资本市场开放的姿态,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资本流通进一步打开了渠道,随着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和进一步的资本市场开放举措,家族财富的多元化配置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